- 以高质量师德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东北师范大学) 刘 志
-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彰显出踔厉奋发之姿,具有总结过去、开辟未来的历史性意义。十年来,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迎来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性实现。大会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系统性、战略性部署。成就振奋人心,必将彪炳千秋,享誉世界。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过去的十年,我国教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稳步发展,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全民学习体系持续优化。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又对教育事业进行了科学规划和全面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并在其中特别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无比激动与自豪。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其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便难以担当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亦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只有立足岗位,踔厉奋发,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向纵深发展,方能不负使命,不负时代。
- 高质量师德建设是助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理路,阐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教育现代化必须先于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只有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师无德不强。新时期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关键在推进高质量师德建设,着力打造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师表形象的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由此可见,高质量的师德建设在根本上制约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 高质量师德建设需要澄清内涵、把握边界。把准师德建设核心概念的科学内涵是加快高质量师德建设的基本前提,为打造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方向指引。然而,当前对师德建设的核心概念尚未形成清晰、统一的认识,导致了对师德建设究竟要“建设什么”的定位比较杂乱,严重制约了师德建设成效。可见,高质量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认清师德建设核心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外延范畴。一是要明晰什么是师德。厘清师德概念是回应“建设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学界对师德的认识仍存在模糊与偏差,如把“师德”理解为外在的准则规范等。师德就是教师的德性,是教师在某种特定阶级属性的道德原则与规范指导下,基于对教育者专业身份的认知、理解、认同,不断形成得能够规约自身思想与行为的品德修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教师之德必须是大德、公德、私德三位一体的统一。二是要厘清什么是师德建设。师德建设的本质就是涵养教师的德性,促进教师对大德、公德、私德的内化与践行。师德建设不等于师德教育或师德规约,其外延可以划分为师德教育、师德涵养、师德规约三个方面。师德教育重在强化学习,如专题培训、课程建设、典型示范等。师德涵养重在隐性熏陶,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营造等。师德规约重在遵规管理,包括规范制定、监督考核、惩戒奖励等。
- 高质量师德建设需要扭住重点、久久为功。当前师德建设因其紧迫性,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师德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要扭住主要矛盾以“钉钉子”精神一以贯之。一是在教育引领上,抓住课程教材建设这一主渠道。师德建设需要开发统一的示范课程和统编教材,应在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中规划至少一门师德培育的专门课程,在教师职前教育、职中研修时设置统一的师德教育课程,并编写配套教材。在教师职业发展不同时期的师德课程应各有侧重,师范生培养重在涵养育人情怀、坚定从教初心;职前教育重在提升认识、澄清误区;职中研修重在分析最新形势,提示重要风险。二是在体制机制建设上,着力解决“专门的人来做专业的事”的问题。师德建设需要建立专门化的体制机制,破解当前令出多门、统辖乏力的结构性问题,组建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独立教师工作和师德建设部门,配备从事师德建设的专职人员,建立贯通互联的师德信息平台,承担教育涵养、规约惩戒、考察审核等工作。三是在制度规范建设上,亟待统合现行散在的规范性文件。当前师德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设立独立的师德建设法规,整合当前分散于不同学段、不同维度的规范性文件,写好保障教师安心从教的说明书。还要运用好惩戒警示这一利剑,建立一套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教师职业行为处理办法,推广失范处理指导性案例制度,使用统一的制度规范和裁量基准为标尺,推进师德惩戒警示工作的高效化、规范化。
- 高质量师德建设需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专业化发展是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但只有将师德建设融入学校办学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建立起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当前,师德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依旧存在“两层皮”的现实问题。高质量师德建设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促进师德建设融入学校办学和教育管理始终,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师德建设实现从“外铄”向“内生”的转化,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一是将师德建设融入条件保障。条件保障是师德建设的物质基础。全社会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保护教师依法执教的权力,减轻教师的负担,提升教师的尊严感和认同感,促进教师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学校还要优化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教师创造舒心、安心的工作氛围,通过隐性吸引唤起教师的归属感和自律意识。二是将师德建设融入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优秀的文化环境是师德建设的沃土。为此,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加大对师德典型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以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态让师德得以自觉升华;要塑造以德为先的校风、学风、教风,在校园中大力弘扬尊师风尚,促进教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转化为师德建设的内生动力。三是将师德建设融入过程管理。师德建设要与学校办学育人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要将师德建设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学科评估、考核评价、职称评聘、教师培训、社会服务、奖惩、监督、招生、党建等办学管理全过程,不断提升师德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的融合度,推进师德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