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背景下且思且行、且教且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教授 李家成
-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号召我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党的二十大强调,推进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此伟大的事业中,我国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也将迎接来新的发展机遇,并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作为一名终身教育研究者,在学习二十大报告的过程中,既体会到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就,更为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而吸引,感受到强烈的使命召唤。
- 在我所在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十年间有巨大的发展,品质提升是明显的。“双一流”建设更为我们高校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价值实现通道,也为学生提供了成人成才的优良土壤。我个人也作为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参与到华东师范大学的“三全育人”工作中,直接支持、促进在校大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与社区和家庭建设,收获了来自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好评。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有所在高校办学实力的不断提升,有面向各省市学生的教育责任的承担,也有高校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对话、做出全球贡献的力度加强。前不久,在我执教的本科一年级的课堂上,来自内蒙古、云南等地的大学生,还在课堂讨论中反馈国家教育政策对于乡村、贫困地区的支持,使得他们有机会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
- 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有着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融为一体的良好环境,有了和更多学生共同面向更前沿的科研领域而教学相长的制度保障,而且即便是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也能借助教育信息化而保持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状态。和平、稳定的环境,党和政府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的发展,为高校教师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条件。我和我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边教边学,安心、专心投入于教学与科研工作,努力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尤其是在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建设中,做出不可缺失的贡献。
- 不仅如此,作为教育学研究者,作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成员,从教学和研究的角度,我有着和城市中小学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尤其是有着和乡村教师非常密切的合作,能直接体会到乡村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通道的不断拓展。很多乡村教师投入研究,在天地自然之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践行乡村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努力着。不断成长起来的乡村教师,体现着这一领域的成就,更将创造新的美好未来。
- 作为一名终身教育研究者,我更直接体会到我国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的进程。我们的社区教育已经发展近四十年,老年教育也在快速发展。在这十年里,终身教育地方立法快速推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体系不断优化,国家老年大学也即将正式挂牌。在上海,当我直接接触到许许多多的老年大学学员,听到很多青年人和老年学员反馈他们在社区学校、老年学校的学习心得时,不由得感慨于时代为更多人提供的丰富的终身学习资源,体会到强烈的自豪感。而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中,我国也有十座城市加入,上海也于2021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习型城市奖。在此过程中,我和我的同事们推动、形成的“社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成果,扎根在每个人都生活于其中的城乡社区,借助社区学校、老年学校等教育机构的组织,开展有关生命健康、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社区治理等多维度的教育探索,在上海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并得以作为典型成果而在全球传播并影响到国际上更多的学习型城市。这也足以令我们自豪。
- 面向未来,大会号召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更体会到自身的责任和可以实现的新作为。
- 一是终身教育研究者要有志向,立志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报告要求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就需要始终扎根在时代发展中,保持与时代发展、与人民发展的同呼吸、共命运关系。身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们能有更大、更好的作为,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
- 二是终身教育研究者要有行动,全力投入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事业之中。本次大会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当学习到这一内容时,我更加能感受到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大国建设在其中可以做出的贡献,包括为全球学习型社会建设所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由此出发,我们也需要继续投入对老年教育、社区教育、高等继续教育等领域的探索,成为参与乃至于促进实践改革的重要力量。
- 三是终身教育研究者要有理论创新的勇气。报告要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作为理论研究者,这是对我们的召唤,也是我们需要自觉承担的使命。基于我国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生动实践,更具有解释力和对话力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可以完善起来;更具有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中国思想与理论可以继续发展。作为一名成人教育学科的教授,这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同时,我们也会继续投入老年教育学科、终身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之中,促成更多的知识生产、更好的知识建构、更广的知识传播。
- 四是终身教育研究者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能力。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终身教育研究者,一定要承担起在高校教书育人的责任,支持与自己合作的终身教育工作者,也还要特别关注面向全民的各类教育活动中的参与者。他们可能来自各条战线,是“全民终身学习“的生动体现。二十大报告要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这应该是我们终身教育研究者需要着力投入、力求有为的领域,我们也将在迎接新挑战中锻炼才干、发展新素养。
- 总之,百年大党将在新时代新征程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而我们能够亲历,何其有幸!所有的学习,也都将化为每一天的实践,埋头苦干,担当作为,继续努力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持续向着光荣和梦想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