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进新时代 铸牢“中国心”—学习二十大精神的心得体会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大响
  •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我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 聚人才之力,筑复兴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摆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激励,也是我国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军的“动员令”。我作为一名在航空发动机战线奋斗了60年的老兵,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国之重器,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科技工业基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其研制工作被称作是“在挑战工程科学技术的极限”。60年来,我亲历了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测绘仿制到自主研制的艰难发展历程,也赶上了今天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新机遇,感触颇深、感言良多。
  • 1970年为支援三线建设,我接到命令后不到两周,打起背包就出发,携全家与308位同事放弃大城市沈阳的舒适生话,毅然共赴川西北崇山峻岭中,从33岁到63岁,在“山青水秀屋顶漏,鸟语花香厕所臭”的艰苦环境中付出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到建成世界第五、亚洲最大的高空模拟试车台,为中国人民争了气;从我国航空发动机高推预研和中推核心机研制成功,到第四代发动机的立项开展自主研发,从第119次香山科学会议呼吁根治飞机“心脏病”刻不容缓,到国家立项开展“打基础、建体系、育人才、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专项研究计划,一切至今仍历历在目。我为自己在中央和有关部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能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发展做出一点贡献感到骄傲和自豪。我受过“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先生等老一辈航发人披肝沥胆用一生熔铸“中国心”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召,也看到了今天新一代航发人不忘初心、接续谱写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新篇章的新面貌,对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美好明天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 经过70年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取得了许多进步和成就,为国防安全、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培养和锻炼了一支人才队伍,建立了较完善的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实现了第三代军用涡扇和涡轴发动机的自主保障。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航空发动机尚有较大差距,仍是制约航空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短板”,也是“卡脖子”的痛点。随着国际形势日趋严峻复杂,我国航空发动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 我认为,先进航空发动机的设计、材料、制造和试验的难度都很大,但归根到底最难的还是缺少优秀人才,特别是缺少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抜尖的学科带头人。国内外实践表明,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通常不是一代人能够完成的,往往要经过2-3代甚至更多人的不懈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作为光荣在党53年的老党员,我将胸怀“国之大者”,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继续发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科学家精神,努力拼搏、不懈奋斗,继续为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努力工作。我是属牛的,在七十岁生日时,我曾写过一首自勉的诗:“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上寿不出奇。万里长征积蛙步,学无止境苦攀登。一生成长党指引,知恩图报中国心。老牛自知使命重,不用扬鞭自奋蹄。”我今年85岁了,我将在有生之年,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愿继续发挥余热,与年轻的朋友们一起,努力为国产飞机都能装上强劲的“中国心”做出自己的贡献,直到自己的生命之光熄灭为止!
指导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
客服电话:4008980910 (工作日 8:30-17:00)
网站声明
京ICP备09059518号-20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141号